2025年11月6日晚上20时,经贸学院2025年第12期(总期第85期)产经组学术论坛在教学楼C座205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学院宋晖老师主持,25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罗佳欣、李林怿、刘泽纯、许馨心共同解读发表于《经济研究》2025年第3期的《数字经济发展、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与异地分类投资》(作者:孙伟增、司璐、吕越),各年级研究生积极参与学习与讨论。
会议初始,罗佳欣介绍了本文选题锚定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议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数字经济转型,二者共同构成研究的现实基础。虽然现有文献围绕数字经济与资本流动的关联已有部分成果,但仍然存在部分研究局限,针对现有文献研究缺口,本文核心创新点有:(1)研究视角创新:破解 “单一维度” 局限,聚焦资本流动 “非对称性”;(2)机制挖掘创新:深化微观路径,打通 “宏观—微观” 关联;(3)分析维度创新:细分投资模式,丰富研究颗粒度;(4)数据与指标创新:提升测量精准度,强化结论可靠性。
接着,罗佳欣又汇报了文章的理论逻辑与研究设计。她指出,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结合数字经济的技术特征,提出三大核心假说:H1(资本流动规模):数字经济双向促进资本流动,但对流出的促进更强;H2(资本流动模式):数字经济促进横向与纵向多元化投资;H3(资本流动方向):数字经济加剧资本流动的空间非对称性。
随后,李林怿分析了文章的模型设定和实证结果。首先本文选择的样本为:2009-2019 年 A 股上市公司设立子公司数据,构建 “流出城市 - 流入城市 - 年份”平衡面板,共 8.4 万条观测值,并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基准模型。核心解释变量为digit_it(流出城市数字经济指数)、digit_jt(流入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以及核心被解释变量为invest_ijt(虚拟变量,1 = 城市 i 企业 t 年在城市 j 设子公司)。同时使用工具变量法2SLS(工具变量为:“城市到‘八纵八横’通信干线节点城市的距离的反向值×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均值”)以解决内生性问题。同时,本文以 2SLS 结果为核心结论,又加以用OLS的结果为基础稳健性支撑,两者交叉检验增强说服力。通过 OLS 与 2SLS 的交叉检验,本文三大假说均得到验证:数字经济从规模上双向促进资本流动(流出更强),从模式上偏好跨行业和高附加值分工型投资(抑制加工型流入),从方向上加剧空间非对称性(与高水平城市互动更频繁)。所有核心结论均通过稳健性检验,因果关系可靠。
最后,刘泽纯汇报了文章的机制检验与政策启示。她指出,本研究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明确了数字经济影响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的三大核心机制,均通过 OLS与2SLS(工具变量法)验证,因果关系可靠,且分别对应资本流动的规模非对称、双向差异与方向分化特征。接着,刘泽纯由检验结果引出政策启发,文章从国家、地方、企业三个维度提出分层分类的政策建议:(1)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破解数字鸿沟;(2)地方层面:差异化施策,平衡资本流出入;(3)企业层面:借势数字,优化跨区域投资策略。其核心目标是破解数字鸿沟、优化资本配置,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讨论环节,宋晖老师对于文章的政策部分进行提问,汇报团队一一给出了回答。对于本篇文章,在其研究视角、设计严谨性与实践价值上均达到较高水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与此同时,本文也为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流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为国家战略落地与市场主体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至此,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文字:许馨心
初审:宋 晖
复审:梁俊伟
终审:孙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