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科学学位
2025年第11期(总期第85期)产经区经组研究生论坛
发布:2025-11-03 11:54 来源: 点击数:

2025年第11期(总期第85期)产经区经组研究生论坛

2025年10月30日下午14点30分,经贸学院2025年第11期(总期第85期)产经区经组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教学楼C座205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学院张鹏清老师主持,25级硕士研究生方锦腾、欧阳钦、卢泳如、张天乐共同解读发表于《经济研究》2023年第11期的《数字经济与边界地区污染治理》(作者:余典范、龙睿、王超),各年级研究生积极参与研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伊始,方锦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为切入点,指出边界污染治理的现实困境:尽管“河长制”“中央环保督察”等行政手段持续推进,但受市场分割、跨界监测难等影响,治理成效有限。引出数字经济为破局提供新视角,论文核心是探究其数字经济对边界污染的影响及机制,并介绍三大创新点:(1)突破行政手段框架,拓展边界污染“自发治理”渠道;(2)聚焦更难治理的空气污染,填补研究空白;(3)依据国家统计局权威分类构建地级市数字经济指标,提升测度准确性。

随后,方锦腾解析理论逻辑与研究设计。他表示,边界污染源于市场分割导致的污染负外部性难内部化,及跨界监测薄弱引发的“囚徒困境”。而数字经济可通过双重路径破解:一方面降低跨区域交易成本,促进要素流动与市场整合;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遥感技术强化污染追踪,明晰治污权责。基于此,论文提出两大假说—H“数字经济减少边界污染”、H“数字经济通过打破市场分割与增强监管发挥作用”。在研究设计中,论文以2013-2019年全国233个省边界地级市(1402个观测值)为样本,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经济指数×边界属性”,被解释变量为“下一年度年均AQI”以规避双向因果,同时控制经济、社会、自然及相邻城市特征等变量以保障结果稳健。

接下来,欧阳钦汇报实证部分相关内容,将从基准检验、内生性检验、机制分析、异质性结论等方面入手,深入解读实证结果。通过基准回归显示,数字经济对边界空气污染的抑制效应随边界属性增强而提升。经多维度稳健性检验(更换测度方式、剔除特殊样本等)与内生性处理(工具变量法、“智慧城市试点”双重差分)后,结论仍成立。从机制检验中,可以清晰得到初始市场分割严重、相邻地区监管薄弱的区域,数字经济治污效应更显著;溢出效应分析发现,本地区数字经济可降低相邻地区污染,且在经济“强强交界”地区效果突出,缓解地方政府竞争负向激励。数字经济在区域协同水平低(非京津冀、长三角等)、连片特困地区治污效果更显著。

最后,欧阳钦表明,此篇论文该研究的精妙之处在于“精准锚定问题、严谨实证设计、闭环逻辑链”三大核心,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价值。机制检验对应污染成因分组验证,溢出效应研究突破本地局限,关注跨区域影响;异质性分析聚焦协同薄弱区、连片特困区,政策建议紧扣实证结论,实现“问题-研究-落地”衔接,为治理提供精准方案。

在讨论环节,张鹏清老师在肯定论文学术价值的同时,针对内生性检验环节分享了深度见解与思考。除此之外,张鹏清老师指出同学们汇报中的细节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现场参会同学围绕相关议题交流探讨,汇报团队逐一回应,论坛为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既启发跨学科思考经济与生态协同路径,也积累了宝贵的学术实践经验。

作者:张天乐








学院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

邮编:510006 联系电话:020-39328096

传真:020-39328592 电子邮箱:gpjmxy@gdufs.edu.cn

版权所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022 GDUFS | 粤ICP备06106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