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经贸系列讲座:“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和“新加坡与东盟的合作困境”
发布:2025-11-11 15:07 来源: 点击数:

2025年11月6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耀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邀请就“市场导向还是资源导向: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趋势与影响”(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院长张力文教授主持)和“从增长引擎到合作困境:新加坡与东盟的现在与未来”(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主任汤玲玲助理研究员主持)。讲座由学院多位师生参加,讲座围绕东盟经贸走势、“中国+1”布局差异、新加坡经济结构与政策机制等内容,系统呈现数据、案例与研判。

李耀副教授

在“市场导向还是资源导向: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趋势与影响”专题讲座中,李耀副教授以2022年为核心分析基准,结合详实数据与实地调研,系统解读中资在东南亚投资的核心逻辑。

从总体趋势看,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在疫情冲击期仍保持上行,与中—东盟进出口“双向同步上升”的走势相互印证,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链协同关系。与此相对,欧美增量投资更多集中经由新加坡通道,真实进入东盟“二线”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偏低;“中国+1”呈分化特征——中资更偏向东盟,欧美资本更青睐新加坡和印度(见下表)。

在结构层面,讲座强调“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出口“量增价降”的变化:数量扩张但单位价值走低、利润承压,合规与“补贴”争议带来对外沟通与合规治理的新要求。与之配套的产业组织变化,是东南亚制造业园区的加速扩张与配套服务完善;同时,跨境仲裁、证据采集成本及融资约束等问题愈发凸显,新加坡银行凭借深耕区域的风控与授信机制,可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中提供更灵活的金融支持。

讲座师生合影

“从增长引擎到合作困境:新加坡与东盟的现在与未来”专题讲座则重点解析新加坡的结构性特征与挑战。李耀副教授指出,新加坡货币政策以汇率为主,通过新元升值在疫情期间对冲输入性通胀;其经济高度外向,转口与服务贸易占重要地位。

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约占GDP 17%,金融约14%,房地产服务约5.5%,与香港在金融与地产依赖度上的差异明显。作为世界级港口枢纽,新加坡与金融、维修、邮轮等形成“港口经济”生态。

在区域比较上,东盟国家发展差异显著:印尼为体量“老大”,新加坡近年以总量升至第二且人均领先;人口结构方面,多数国家仍较年轻,但新加坡与泰国面临更高老龄化压力,新加坡常住人口约600万,低生育率(0.97)带来长期挑战。报告据此提醒,在“未富先老”与绿色转型、AI能耗等叠加压力下,东盟需以教育与人力资本跃迁、以资源换技术与投资的“跨越式发展”把握窗口期。

讲座师生合影

两场活动还从企业视角讨论了“走出去”的三次驱动:一是共建“一带一路”,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后的关税与市场进入压力,三是疫情后叠加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重组。主讲人同时向校内师生发出研究合作邀约,鼓励围绕“产业链协同—园区—合规—人才”搭建持续课题库,深化数据校验与一线调研。

整体上,两场讲座层层递进,既厘清了中资东南亚投资的差异化特征与核心驱动,也深入解析了东盟及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现状与合作空间,为相关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企业海外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中国—东盟在电子、能源矿产等领域的互补合作。

文字:朱恕华

初审:林家庄

复审:汤玲玲

终审:许月丽

学院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

邮编:510006 联系电话:020-39328096

传真:020-39328592 电子邮箱:gpjmxy@gdufs.edu.cn

版权所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022 GDUFS | 粤ICP备06106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