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下午14点30分,经贸学院2025年第9期(总期第97期)国贸理经学术论坛在教学楼B座308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经贸学院董洁妙老师主持,硕士研究生周元瑞同学聚焦当前经济热点,汇报了发表于《经济研究》的重磅论文《数字政府建设与企业融资约束》。该议题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与市场主体关切,吸引了学院各级研究生同学积极参与本次深度学术研讨活动。
会议初始,周元瑞同学首先深入剖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核心问题与主要贡献。报告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下,数字政府建设已从单纯的政务效率提升,上升为关乎经济全局的关键战略环节。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作为经济活力基石的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困境。现有研究多将目光聚焦于银行或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虽有创见,却忽视了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和市场环境塑造者的关键角色。因此,本文的研究切入点独到,旨在填补这一重要的文献空白,从宏观政策的视角系统探讨数字政府建设如何有效传导至微观层面,为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随后,周元瑞同学详细阐述了论文精巧的指标构建与研究设计。为科学、全面地度量“数字政府建设”这一抽象概念,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环境—服务—治理”三大维度的综合测度体系。该体系不仅涵盖了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等“硬环境”,也包括了政务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等“软服务”,以及数据安全与管理协同等“内治理”,并通过客观的熵权法对2017至2022年间293个地级市的20个细分指标进行了科学整合。在度量核心被解释变量“企业融资约束”时,研究则巧妙地采用了前沿的文本分析法,通过深度挖掘并计算上市公司年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中相关困难表述的余弦相似度来构建指数。这种方法能够更直观地捕捉管理层对融资压力的主观感受,有效规避了传统财务指标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和粉饰嫌疑。
接着,周元瑞同学汇报了文章的核心实证结果,数据有力地支持了研究假设。基准回归分析发现,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提高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负相关关系,其综合指数每提高1个标准差,样本内企业的融资约束便平均降低约2.44%。这一发现的经济意义重大,意味着数字政府建设切实转化为了企业发展的“甘霖”。为确保结论的因果关系真实可靠,而非简单的相关,文章还严谨地采用了双重差分模型(DID)和工具变量法(IV)来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核心发现在不同模型设定下依然成立,有力地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
最后,周元瑞同学分享了论文深刻的机制与异质性分析,揭示了数字政府建设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研究证实,其影响主要通过三大机制传导:一是通过营造数字化氛围和提供基础设施,发挥“引领效应”,促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提升内部治理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二是通过搭建政银企信息共享平台,发挥“破壁效应”,将税务、社保等关键数据安全地与金融机构共享,有效打破了银企之间的信息壁垒;三是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环境效应”,系统性地优化了地区整体的融资生态,减少了金融摩擦。异质性分析还发现,这种缓解效应对各类所有制和规模的企业均显著有效,体现了“做大蛋糕”而非“切分蛋糕”的普惠效应,并且在平台经济发达地区,政策与市场的协同作用使得这种积极影响更为突出。
在讨论环节,董洁妙老师对本次汇报进行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点评。董洁妙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周元瑞同学所选择的这篇实证分析论文,指出其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且文章结构清晰,论证逻辑严谨,从问题提出到实证检验再到机制分析环环相扣,是硕士研究生学习如何规范进行学术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范本。同时,董洁妙老师也辩证地指出了论文中值得同学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例如,使用熵权法和文本分析法来构建指标虽然具有方法上的创新性,但也容易因其客观性假设和文本解读的主观性而容易引起争议。董洁妙老师的点评引发了在场同学的热烈讨论,将论坛的学术氛围推向了高潮。至此,本期国贸理经学术论坛在思想的碰撞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