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国际经贸论坛简报
2025年第5期(总期第93期)
2025年5月16日下午14点,经贸学院2025年第5期(总期第93期)国贸学术论坛在教学楼G座213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经贸学院李建成老师主持,23级硕士研究生黎敏攸和张芷珊、24级硕士研究生杨朝吉和谢丽霞共同汇报了发表于《经济学(季刊)》2025年第25卷第2期的论文《不确定性冲击、跨国创新合作与中国企业创新》。学院各级研究生同学积极参与了本次学术研讨活动。
会议初始,杨朝吉同学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假说进行了详细介绍。她指出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网络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然而,新冠疫情、地缘冲突与贸易摩擦等事件加剧了全球不确定性,尤其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典型。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一场重要的不确定性冲击,对全球创新网络产生深远影响。现有少数学者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的创新影响,主要聚焦在研发行为变化、对科学研究合作的影响效应,但并未讨论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随后,谢丽霞同学汇报了文章的识别策略和数据说明。她重点介绍了样本的选取、数据的来源和处理以及所使用的计量模型,并就为什么采用中国企业的海外发明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表现说明了原因。因文章表明企业创新不仅受贸易摩擦影响,还会受到自身特征和行业动态的干扰,故其具体介绍了文章的控制变量。每一项控制变量都在努力“剥离”除贸易摩擦之外的其他变动因素,确保β真正反映不确定性冲击的净效应。接下来,张芷珊同学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研究发现在控制一系列企业特征、企业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之后,不确定性冲击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表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验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团队进行了动态效应检验、替换核心变量、调整估计样本、排除特定国家影响、安慰剂检验等其他稳健性检验。这些检验结果均支持了基准回归结论的稳健性。后续该文章也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冲击的负面作用对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行业以及中美密切合作的行业更明显。最后,黎敏攸同学对文章的机制分析、进一步分析和政策启示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增加的外部冲击会显著降低中国企业与美国的创新合作,即跨国创新合作破坏效应。并且进一步会显著增加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的创新合作,即跨国创新合作转移效应。而中国企业创新合作可能会向美国的创新合作伙伴国家以及欧洲、东盟和日韩等国家转移。这些发现为理解跨国创新合作变化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在讨论环节,李建成老师对论文给予了评价,认为其逻辑清晰简单、数据处理有难度,对中美贸易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李老师与同学们讨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文章基准回归中的控制变量固定并未在文中明确提到用的什么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会造成读者混淆。随后,其就稳健性检验中的冲击时期前移这一点是否有意义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该措施结果是无意义的,这些是该文章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李老师建议同学们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在该文章研究视角上进行拓展,将研究水平进行提升,探索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影响机制。至此,2025年第5期国贸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文字:杨朝吉
审核:陈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