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广外经贸论坛(第198讲)​:开展高质量研究与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基于实践与反思的分享
发布:2025-07-24 11:18 来源: 点击数:

广外经贸论坛(第198讲):开展高质量研究与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

——基于实践与反思的分享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来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与大家交流关于高质量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思考。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有太多优秀的前辈和年轻的学者,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关于高质量研究与论文,我是没有太多发言权的。与其说“分享”经验,我更希望能借此机会,通过对话打破知识壁垒,让大家更多认识我,了解我正在做的研究。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一点微薄的研究经历,从知识本质、研究实践、关键环节、合作与反思等方面,和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个人感受吧。

一、理解知识的本质:显性与隐性的双重维度

我对于学术研究一个粗浅的理解是,首先要理解“知识”本身。哲学家将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明会知识)和隐性知识(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书本、论文、图片、PPT等载体传播,比如课本上的理论、期刊论文中的模型,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直接获取。但真正推动知识创造的,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它藏在知识交流的细节里、实地调研的感悟中、合作者之间交流的默契里。

隐性知识的传递离不开互动与合作。就像我们今天的讲座,很多内容无法通过文字完整记录,却能在交流中自然流动。这也是为什么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如此重要:它们提供了显性知识之外的“溢出效应”。研究已证实,合作网络(比如:跨国专利合作、学者联合发文、发明家协作创新)对知识创造和技术扩散的作用非常显著。对于我而言,不要闭门造车,主动构建学术交流网络是我获取信息,重新组合知识,以及提升我个人对世界认知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发现真问题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援助与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与创新。这两个研究方向的起点,都来自实地调研中的“意外发现”。为此,研究者也不能“置身事外”,而要“置身事内”——把自己当成参与者,才能看到表面之下的问题。

(一)从具体案例到一般规律:援助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2009年,我参与了汶川地震后的对口援助项目。当时由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张晓波老师牵头,我跟着团队跑了众多四川地震灾区,和当地干部、村民、企业家聊天,了解汶川地震后对口援助政策实施的效果。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 对口援助的效率机制:灾难发生后,中央集权下的资源调配往往低效,而“对口援助”通过下放权力(如广东对口支援汶川),打破了“属地原则”,让援助方与受援方直接对接,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这解释了为什么应急状态下,分权式的对口援助比统一调配更有效。2020年初,各省对于湖北的援助,亦验证了这个规律,论文发表《经济学》(季刊)上。

- “荷兰病”现象的警示:短期援助带来大量资源涌入,会导致局部经济“虚假繁荣”(如灾后重建不可贸易部门扩张会挤压制造业)。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效应在援助方与受援方经济差距大时更明显(如广州援助汶川),而差距较小时(如河南援助江油),援助反而能发挥比较优势(如河南将农业机械化技术引入江油)。

从汶川的案例出发,我们进一步观察到中国援助模式的演进:从单纯外部输出(如广州援汶川)到本地合作(如粤港澳大湾区“百千万工程”、浙江“山海工程”、东西协作以及东南沿海与东北地区的对口合作)。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从“解剖麻雀”——一个具体案例推演到更大的经济系统,再从中找到可延伸的问题。比如,如何让以输出为主的援助的短期效应转化为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机制?这是我现在正在探索的方向。

(二)从微观调研到宏观洞察:中小微企业融资研究

在四川调研的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悖论”:逻辑上富人会有更多的资金提供贷款给穷人。以及Allen等AER的论文将中国经济增长之谜解读为——无息的民间借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穷人借钱和富人借钱的路径完全不同。穷人往往只能在“熟人圈”内借钱,如果从富人处借钱要付极高的利息;富人则能通过更规范的渠道融资,并且可以无息从穷人处获得融资。即便中国的民间借贷市场依然存在融资约束问题,其程度不亚于正规银行体系的约束。这个现象促使我加入甘犁老师牵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以及张晓波老师牵头的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通过家庭和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了上述猜想。

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并非像传言中那样“拯救中国经济”,反而可能加剧贫富差距——穷人依赖民间借贷的成本远高于正规金融。这一结论后来发表在《金融研究》等期刊,也让我意识到:家庭和企业的微观数据里藏着宏观经济的运行逻辑。比如,从家庭层面可以看到“家庭-企业”的资金循环,从中小微企业数据能发现中国经济“毛细血管”的运行路径。

当然,做这些研究时,我们团队面临过很多挑战。比如,为了识别“荷兰病”中的价格波动,我始终找不到官方统计的细分价格指数,最后想了各种办法:查理发店价格、麻将馆收费,甚至联系携程获取宾馆价格(多亏张晓波老师牵线,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先生支持了我们的研究)。这个故事一直激励我,数据获取需要“韧性”——找不到完美数据时,可以学着用替代指标,甚至“创造”数据来源。

三、研究过程的关键:数据、合作与因果识别

(一)数据:研究的“基石”与“红线”

数据是研究的核心,但获取和使用数据有两个关键点:

1. 多样性与创造性:不一定要局限于公开的数据库(如海关、工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其他非公开的实地调研、企业访谈、特殊渠道(如企业内部数据、平台数据)都能提供新视角。比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通过走访身边的农户、企业家、与滴滴司机聊天等,也可以了解到就业、中小微企业主的生存状态问题——很多司机曾是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创业者,这为研究行业波动提供了微观证据。

2. 数据安全与权属问题现在数据安全政策严格,使用数据必须注意合规。比如,家庭和企业调查数据需脱敏处理,远程访问时要遵守平台规则(如:北大CFPS、西财CHFS的端口限制)。更重要的是明确数据权属——合作前须约定数据使用范围,避免因“数据是谁的”“能不能署名”产生纠纷。我曾有文章因数据权属问题搁置无法公开发表,比较遗憾。

(二)合作研究:知识创造的“放大器”

于我而言,可能是实力不够,我的研究很少能单打独斗,基本上需要与厉害的学者合作。进而打破我的认知、资源和技术局限,提高研究质量。我的合作对象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生,总结下来,良好的合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志趣相投问题导向合作者对研究问题本身真正感兴趣,如果完全以“发论文、评职称”导向,我的压力会比较大,怕耽误合作者的进度。比如我和孙楚仁老师合作研究中非援助时,我们都想弄清楚“为什么中国援助比西方更有效”,这种共同兴趣让我们愿意花3年时间打磨数据和模型,虽然我当时也有合同和评职称的压力。

- 平等权责亦师亦友经济学英文论文常按作者字母顺序署名,这背后是“权责共担”的默契——从选题到投稿,每个人都深度参与,而非简单分工,合作研究的同时,也都成为了各自的老师与朋友。与政府官员、企业家合作时,则要抱着“虚心请教”的态度,他们的本地知识(local knowledge)能帮我们避免“纸上谈兵”,这种合作并非产生学术论文,更多地是提高我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

(三)因果识别:论文的“灵魂”

我所理解的高质量研究的核心是讲清楚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相关性。当然,这里不包括对于现象问题的梳理,研究问题提出,规律背后的逻辑推演等更“形而上”的研究。那么,如何找到问题,对于像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最容易的选题就是政策评估。

- 从政策中找“自然实验”:比如用“限购令”研究房价对制造业的影响(房价下降→制造业出口增加,验证“荷兰病”的反向逻辑);用“对口援助政策”评估资源配置效率。

- 多角度验证:一个结论需要多个证据支撑。比如研究援助对出口的影响,我们既看援助期间的出口数据,也追踪援助结束后的持续性,还对比了建立援助办公室和无办公室的地区差异。

- 警惕“异常值”:比如研究汶川出口时,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会拉高整体数据,需要剔除或单独分析,否则会误导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国际贸易研究中常有“掐头去尾”的数据处理方式。

四、论文撰写与投稿:从“写出来”到“发出去”

(一)选题:既要“有意思”,也要“有读者”

研究选题可以从两个维度考虑:自己真的感兴趣(这样才有动力做下去),以及读者群体是谁(避免投稿时“对牛弹琴”)。我的选题几乎都来自实践:看到穷人借钱难,就研究金融排斥;观察到援助后的“断档”,就研究可持续经济合作。

同时,要关注政策导向与学术热点的结合。比如我们关于土地财政的研究,因为契合了当时“住房不炒”以及“稳外贸”的宏观问题,最终论文发表在《经济研究》。但这不是说要“追热点”,而是要让研究“有现实意义”——你的发现能帮别人理解一个现象,或给政策提供参考。

(二)写作:细节决定成败

- 结构清晰:实证论文要明确“问题→数据→方法→结论”的逻辑链,文献综述是提出研究假说的系统性梳理,同时要明确“已有研究缺什么”、“我的贡献是什么”。

- 证据扎实:多用图表呈现结果,文字解释要“摆事实”而非“下判断”。比如描述融资差异时,我们用了家庭调查中“穷人民间借贷利率是富人正规贷款利率的3倍”这样的具体数据。

- 耐心修改:我和合作者发表在European Economic Review上关于援助的论文,从初稿投稿到发表用了5年,被拒了很多次,期间改了众多版。不过,当时国内学者还是很少能够在这个期刊上发表文章,这对于年轻学者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自此,我都会开心地去面对审稿意见,审稿意见哪怕再尖锐,也都会认真回应——审稿人是帮你“完善作品”的人,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与该领域学者直接对话。学界流传了很久一句话:“能够仔细读你这篇文章的人,除了你自己,也许就只有审稿人了”。

(三)投稿:策略与心态

- “由高到低”还是“精准匹配”:如果研究有创新性,可先投顶刊;如果偏应用,可投领域期刊。投稿的关键是看期刊的“读者画像”——关注理论、政策还是实践话题多一些。

- 利用学术会议:会议不仅是“展示”,更是“试错”的机会。把论文初稿在会上讲出来,听同行的批评,能帮你发现自己没注意到的漏洞。

- 接受“拒绝”:投稿被拒是常态。我有一篇合作的研究,关于“数字鸿沟”问题,目前在第四轮审稿,过程很煎熬,但只要自己认为结论扎实,就值得坚持。

五、研究者的自我修养:韧性、反思与平衡

(一)保持对“真实世界”的好奇

我比较喜欢从现实中寻找问题,哪怕是理论研究,也要时不时走到实践中——和企业家聊一下行业困境,跟村干部谈政策落地,甚至打车时和司机唠唠经济形势。这些“非学术”的交流,往往能给你最鲜活的研究灵感。

(二)正视“不完美”,接受“慢节奏”

我的研究效率不高,平均每年最多发表1-2篇论文,有时还会“交白卷”,远不如很多优秀同行高产。但我接受这种“慢”,我觉得如果把研究不当成一份“计件工作”的话,而是一次有价值发现的旅程,可能更有意义。但这种慢,确实对于高速发展的学术界来说,很容易被淘汰,因为没有“发表数量”,就代表着失去了价值。

(三)女性研究者的独特视角

作为一名女性研究者,我也常被问“如何平衡家庭与研究”。我的体会是,男性学者为什么不被问这个问题(开完笑)。我自己的和解方式是:不必追求“完美平衡”,想清楚和接受trade off的是什么就好。我常以此自嘲:“学术不行,我还能带娃儿”。不过,我还是坚持认为我们女性,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更强的同理心(让我更关注弱势群体)、更好的韧性(面对审稿意见时更能沉住气),更低的职场期望值(“戴帽子”的压力或许更小)。当然,挑战也存在,比如调研时、合作中都可能遇到偏见与误解,专注于研究本身就好。

六、总结:研究是一场“长期主义”的修行

最后,上述这些其实都是我个人对于研究的本质粗浅理解:“理解世界并传递”。学术论文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从选题到发表,每个环节都需要:

- 好奇心:对“为什么会这样”保持追问;

- 行动力:敢去实地调研,敢去争取数据;

- 合作力:学会借力他人的知识和资源;

- 平常心:接受挫折,享受每一个小突破。

研究之路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时间总会给你回报。

谢谢大家!欢迎未来有更多交流与合作机会。

学院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

邮编:510006 联系电话:020-39328096

传真:020-39328592 电子邮箱:gpjmxy@gdufs.edu.cn

版权所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022 GDUFS | 粤ICP备06106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