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学习教育 | 汲取红色力量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我院赴江西瑞金开展干部党性培训
发布:2025-05-07 15:37 来源: 点击数:


为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进一步提升学院干部的政治素质,锤炼党性修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4月24日至26日,经济贸易学院党委组织党政班子、系室中心主任、师生党支部书记等17人到江西瑞金干部学院开展为期三天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专班,党委书记朱珍葶为领队,院长孙楚仁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许月丽为班长。

江西瑞金干部学院合影


培训开班仪式在江西瑞金干部学院教学楼108室举行,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思同志主持。干部学院培训工作部主任钟燕同志代表干部学院对我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赣南地区历史文化,特别是苏区建设与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希望学员们在重温峥嵘岁月,从先烈的崇高风范、苏区历史经验、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中得到教育,汲取力量,勇毅前行。朱珍葶同志代表学院党委对干部学院提供的支持与精心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并作动员讲话。她指出,瑞金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学员们在培训中要严格遵守纪律,通过培训提升政治素养,强化责任担当,把握回归学生身份、回归学习本质、回归初心使命的“三个回归”要求,同时提出“‘真学’铸忠诚、‘真用’强担当、‘真严’树形象”,希望学员们做到学思用贯通,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陈思同志宣读本次培训临时党支部及班委成员名单,参训学员分组情况,并宣布培训正式开始。

开班仪式现场


此行的第一站,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红色故都的四月天阴雨绵绵,参训学员一行沿着红色足迹,踏访这里的革命圣地。走进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在眼前展开:斑驳的标语浸染着炽热情怀,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荡气回肠的往事,磨损的草鞋承载着用鲜血和信念铸就的伟大远征。在这里,学员们进行《不忘初心再出发》微党课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视察于都时提出“要饮水思源,不忘革命先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的长征路上重新再出发”的殷殷嘱托,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伟大意义,深刻感受红军战士们用双脚丈量山河,用生命书写传奇,纵使前路艰险,依然高歌向前的坚定革命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510CE

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此行的第二站,是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以及“二苏大会”礼堂旧址。云雾蒙蒙中,叶坪革命旧址群静静矗立,这里诞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也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第一个驻地。学员们带着对历史的崇敬景仰和对革命先烈的深情缅怀,在红军广场“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向红军烈士纪念塔三鞠躬。随后,学员们在“一苏大会”旧址集合,聆听《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微党课,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起点和治国理政伟大事业的开启,感悟创业起步的艰辛历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新中国建设的道路已经铺就,如今共产党人肩负着巩固伟业、砥砺前行的使命。结合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更加明白党员干部应以担当为要,以作风为基。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挑战,敢于突破瓶颈,以先辈为榜样,不搞形式主义,不图虚名,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只有强化作风建设,才能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20A06

参观叶坪革命旧址群


沙洲坝以“红井”的故事家喻户晓。来到挖井雕塑和水井边,学员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军民齐心聚力挖井的感人景象。这口朴实无华的水井,是党与人民鱼水情的见证,是习近平总书记叮咛中“饮水思源”的具象,映照出共产党人跨越时空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时刻提示着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

参观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


“二苏大会”礼堂旧址庄严肃穆。步入礼堂内,学员们耳边仿佛听见当年代表们在会场的热烈讨论以及议案通过时的掌声雷动。这里是红色政权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诞生了毛泽东同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名论断,深刻体现共产党为民执政的理念,学员们认真聆听,再次激励着不忘来时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参观“二苏大会”礼堂旧址


此行的第三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群。青砖黛瓦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看似一座寻常的客家民居,却是中国共产党人曾经运筹帷幄、指挥着全国苏维埃运动伟大实践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学员们进行《忠诚铸党魂》微党课学习,集体聆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决心勇气,以及舍身忘我、宁为铺路人的崇高觉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提醒着新时代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胸怀伟大梦想,在缅怀革命先烈中传承红色基因,忠诚于党,严守纪律,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党的事业披荆斩棘、开路架桥,跑好接力棒。

参观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


此行终章,立于瑞金热土——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学员们通过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深入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萌芽到壮大的光辉历程,领悟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苏区火种燎原的轨迹,印证着“从群众中来”的治世哲学。泛黄文件上跳动的墨迹,镌刻着共产党人“为民族谋新生”的赤诚。苏区红土孕育的精神伟力,恰似赣南星火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征程中愈发璀璨,照亮共产党人永葆初心、接续奋斗的辉煌之路。

参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


除一系列历史教学外,此次培训还穿插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沉浸式情景教学环节。通过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生动形式,让学员们在身临其境中感悟红色精神。

首场情景教学《长征第一渡》以实景交互技术重构历史现场,当枪炮声与号角声在穹顶回荡,学员们真切触摸到1934年深秋的时空褶皱。展台上层层叠叠的草鞋化作血脉编织的信物,马灯矩阵在穹顶投下流动的星河——那些被寒霜浸透的足迹里,藏着工农政权从萌芽到燎原的密码。当光影在红军帽与苏区地图间流转,我们忽然懂得:真正不灭的火种,永远生长在人民步履丈量过的土地上。

观看大型舞台剧《长征第一渡》


第二场情景教学是重走游击路——罗汉岩。罗汉岩山崖陡峭,巨石嶙峋,是革命年代众多游击战争上演的战场,更是一座用信仰雕刻的丰碑。学员们克服了恶劣的雷雨天气,踏着崎岖蜿蜒的山路,行走在丹崖碧水间,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坚定前进的步伐重走游击战场,切身感受到当年革命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依然顽强战斗的钢铁意志。群山环绕中,学员们进行《浴血坚持,红旗不倒》微党课学习,齐声朗读诗陈毅元帅的《赣南游击词》。豪迈的诗句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游击战士的呐喊遥相呼应,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在此刻共鸣。为深入体验革命年代的柴米油盐,走完游击路后学员们开展了“红军餐”制作体验活动。学员们在土灶台前分工协作,用青菜、豆干、辣椒等限定食材制作餐食,在烟火气息中感悟红色基因的传承。现场气氛异常热烈,烧柴声、锅铲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重走罗汉岩游击战场

制作红军餐


第三场情景教学,名为《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一封封浸透硝烟和热血的家书,以质朴的文字记载着革命者的铮铮铁骨,饱含着对亲人的脉脉温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情景课堂上,学员们通过影像资料和老师动情的讲述,亲身参与家书内容的深情朗读,走进了烈士陈觉与赵云霄这对革命伉俪的感人故事,深入了解革命战士舍家保国、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革命先烈在生离死别时“先有国,才有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抉择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也令学员们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在教学最后环节,学员们纷纷执笔,将满腔的家国情怀、时代责任与赤子之心写进一封封特殊的家书。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在笔墨间交汇,红色精神在书信中得到传承。

进行红色家书情景教学


本次培训的结业仪式由孙楚仁同志主持,各学员组组长依次作学习心得汇报。李翠兰同志表示,此次培训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梁俊伟同志谈到,培训中既为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所震撼,更为身处和平国度而感恩,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将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学院副院长许月丽同志在总结讲话中回顾了三天的培训内容,高度肯定了学员们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她强调,全体学员要铭记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将瑞金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孙楚仁同志指出,此次培训不仅增进了学员间的交流,更深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他勉励大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找准方向、团结奋进。最后,孙楚仁同志和许月丽同志共同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本次党性教育培训圆满落幕。

结业仪式


本次培训安排节奏紧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看、听、思、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们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度建设到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将从红色故都汲取到的感动和力量,化为锚定方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的实际动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和使命担当,扎实履职尽责,严守铁规铁纪,以务实高效、廉洁奉公的作风攻坚克难、顽强斗争,更好地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断将学院高质量发展推向前进。


摄影:黄林杰

初审:刘奕然

复审:刘 

终审:朱珍葶


学院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

邮编:510006 联系电话:020-39328096

传真:020-39328592 电子邮箱:gpjmxy@gdufs.edu.cn

版权所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022 GDUFS | 粤ICP备06106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