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陆磊来校解析“转型: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分析与金融改革”
发布:2011-05-20 00:00 来源:经贸学院 点击数:

519下午在南校区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陆磊教授来我校解析“转型: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分析与金融改革”。出席讲座的有经贸学院院长李铁立教授、国际经贸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教授、经贸学院副院长易行健教授、金融系主任廖国民教授等经贸学院师生30余人。讲座开始前李铁立向陆磊赠送了纪念品。

陆磊认为总量主义宏观经济学由于框架并不完备导致了当前的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在美国集中体现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08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来自于01年的纳斯达克泡沫的破裂,并伴随着“911”以后美国在传统经济框架下反周期的调控政策,因此04年美国出现了不增加就业的净增长,在这种状况下美国还实行放松型的货币政策只能引导资金进入投机性领域,05年以后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使得高投机行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出现了财务收支失衡问题,借款人无法还债使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很多人归咎于不当的金融创新,但教授认为可能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框架分析当中是存在问题的,而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09年中国经济的表现,一季度的四万亿投资和大密度的动员银行信贷,出现了9.6万亿的贷款竞争额,实体经济表现欠佳,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原地打转。进而教授提出了问题:我们的理论怎么了?我们的政策怎么了?我们的实体经济部门怎么了?而我们可能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呢?他提出了也许得找一个结构主义的分析框架。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能看到我国的金融体系会怎样发展,所以称之为转型,不得不出现一次比较大的变革。

而转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结构,它与总量有何差异?一般而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到以下四个层面:1.宏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擎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学的IS模型中的消费,投资,进出口以及政府支出,什么时候中国会从投资导向型转化为消费导向型;2.政治经济学面,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当中出现了怎样的利益分割,如果涉及到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二元结构,产权结构、分配权结构可能都引致中国的宏观经济面和金融面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3.发展经济学面,区域发展的一些变化,特别是中西部的投资增长率已高于东部的投资增长率,赶超、趋同和熊彼特所提出的破坏性同构都跟结构有关,引领着中国境内与境外的经济趋势;4.经济增长理论,教授认为外生或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存在问题,没有把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放入模型中,为什么双转移,实际上就是分工链的延伸。在大的供给冲击下,趋同的生产函数又会发生变化,中国等待新的体制变革。

从传统的总量主义宏观经济学向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转变的基本框架来看什么是转型呢?1.中国的结构调整同时具有改革和调结构的双重含义,只要一改革就会出现上述的四个层面的变化。2.改革仅涉及到增量,调结构是很难的。而转型的宏观经济学定义,简单回顾宏观经济学六个模型:IS、收入法的GDP的决定、LM、菲利普斯曲线、SOLO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只看总量不看结构。当前中国很可能向政府支出占主导型经济回归,而转型在国际层面上和国内层面上有哪些共识和分歧呢?1.趋同,2政府支出的转型与增长,3分工形成的增长的外生基础。分歧:1.大推进,成功与失败的个案;2.技术创新,是不是能引致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是市场会抑制创新,创新对技术进步到底是促进的还是阻碍的存在争论;3.收入差距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

中国的金融改革方面,金融部门的压力是来自财政的压力,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表现形式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中央上升地方下降,而支出结构中央下降地方上升,于是迫使地方给自己筹资,通过发债,银行借款,或卖出什么,如果继续提高负债,但很难获得贷款,继续提高税费,但实体经济已经不堪重负,只有继续制造资产的泡沫.也就是依赖房产,所以房产价格的调控与其说是开发商与调控当局的博弈不如说是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博弈。而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中长期信贷,2013年是09年的中长期贷款需要偿还的时期,同时也可能出现资本逆转,可能资本回流美国,金融体系会出现一次大的波动。

通过上述种种分析,陆磊得出结论:立竿见影的转型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转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的。

中国现今金融方面的种种政策措施所达到的效果着实令人担忧,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也不能完全开放,在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的冲突下,才会出现如今这复杂的经济现象,但我们也不能灰心,中国仅仅花了三十几年的改革时间达到现在的经济大国地位已经是个奇迹,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和各经济阶层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经济能再次实现质的变化,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最后,我院师生都感觉到受益匪浅,并对涉及讲座内容的热点问题与陆磊进行了交流,讲座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

陆磊简介

陆磊,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任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起)先后就学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转型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内容完善等领域的研究,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各1项,获得“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学术奖励8项。主要兼职有: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人民政府、梅州市人民政府;学术顾问:粤财控股有限公司、华泰联合证券有限公司;编委和学术顾问:金融研究、金融发展研究、金融与经济;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广东金融学会;发起人、成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

学院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

邮编:510006 联系电话:020-39328096

传真:020-39328592 电子邮箱:gpjmxy@gdufs.edu.cn

版权所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022 GDUFS | 粤ICP备06106464号